2015年9月18日星期五

宋志标:黑版风波:南都的新生宣言

原文在宋志标的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,已在微信被和谐,获得宋志标授权,转载至此。

南都这一年来所做的事情,除了勇敢地加入裁员风潮,主要就是与南都报的读者“争夺”这张报纸。现存的办报人员认为,南都的读者已经不合时宜,已经跟不上他们改变的步伐,他们想要读者明白这一至关重要的道理。除了提高报价,还趁机在别的事上做文章。

九月十五日,南都将封底的广告版面全部刷黑,做成一个黑色版面。见报当天,恰逢国际民主日,有读者将这个举动解读为南都对民主纪念的献礼,因而盛赞南都风骨犹存。但南都随即发公号,痛斥这是读者“庸人自扰之”,是黑芝麻糊了脑子。


港媒注意到读者对南都黑版的解读,报道了此事情,从而引发了南都方面更为强烈的反弹。这次不只是痛骂读者“过度阐释”,更有北方环球时报放出专文,嘲笑港媒对南都黑版的解读是一种幼稚行为。对于这个声援,南都方差不多要感激涕零了。

以上就是南都黑版风波的大概情况。如果只有南都黑版广告,而没有此后报纸公开的斥责,这很难说是一次“风波”或“事件”。正是南都方面唯恐不及的怒斥“歪曲”行为,将这次陈旧的悬念广告提升为报格之争,演绎成办报的与读者之间的又一次争夺。

对于这次风波,有许多新鲜的表象。第一次看见环球时报为南都“辩护”,在过去,这是两家针对相对的报纸,被认为是两种相反的舆论“旗帜”。如此动作,既然环球的方针未变,那只能显示南都已变。这是围观黑版风波需要确立的基本前提之一。

在南都过往的历史上,报纸编辑手段、时论报道被港媒“过度阐释”的情况非常常见。彼时,南都方面多是保持沉默,不否定也不肯定,并且接受外界解读带来的压力,同时也享受外界解读带来的荣耀。黑版风波南都首次公开斥骂解读,这是理解此事的前提之二。

进而,需要在理解黑版风波上理解三重“事实”。黑版广告的确是黑芝麻糊商业广告,这是其一;南都不顾风度,公然对解读者痛下诅咒,这是其二;南都正在艰难地走向它的新生,1995 年创刊的南都出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分水岭,这是第三个事实。

南都及环球对港媒的“驳斥”,核心要点是港媒“失实”,是捕风捉影。由此,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:为什么会出现对南都黑版的政治化解读?要回答这个问题,就需要进入南都的历史及其社会影响中去求解,而南都现时的撇清,也是对自身历史的恐惧式反应。

在过去二十年间,南都作为市场化报纸中出类拔萃的代表,被认为是引领改革潮流的新锐媒体。有种说法是,中国只有两张报纸:一张是南方都市报,一张是其他报纸。可是南都黑版风波告诉我们,从来没有一家报纸,像南都那样害怕自己的历史。

南都在办报的历史过程中,完成了一种横跨政府与社会的虚拟式构建。它每天用百万发行量及报道评论告诉读者,它是政府与民间的桥梁。在当时的历史状态下,它特别愿意张扬这一点,特别愿意读者接受这一点。而读者,确实也接受了,将报纸视如己出。

历史上的南都与读者之关系,是如此融洽,以至于读者理所当然的将其当成是“自己的”立场、“自己的”观点、“自己的”论据。将南都黑版理解是隐晦的纪念,就是这种读者心态的投射。然而,这一投射被现时的南都看成是“阴谋”,而解读者对南都的现状同样缺乏认识,

概括起来,南都的现状就是它要甩掉历史,因为这个历史已经是“包袱”。南都现状的所有特征,都是对南都历史的反向操作。南都所要“破”的,恰恰就是它自己的“历史”。而南都现时要“立”的,就是一家小型的党媒。这种破与立相当困难。

南都要破除自己的历史,根本的困难在于,它已经被管理者与读者“锁定”了。管理者将其作为麻烦的制造者,因为办报历史而不能相信它。残存的读者也沉浸在旧日历史中,将南都现时的每一天报纸,当成是南都委曲求全的做法,读者等待南都归来。

这种上下两个维度的“锁定”,关键是因为南都的象征意义。因为南都的办报历史已经被视作象征的生产历史,那么,它就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异端。犹疑的管理者与不死心的读者共用同一根“象征 - 异端”的这一根逻辑链条。历史被锁定,现状就必然难堪。

当南都黑版这么一个陈旧的营销形式,进入市场之后,理解被日夜思念南都归来的读者捕获,所谓点滴思念当涌泉相报,政治化的解读就此诞生。这种解读,与其说成是对南都现时的“阴谋”,莫如说是对南都历史的缅怀——不可否认,这种缅怀的价值值得推敲。

那么,现在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,为什么南都的表现如此慌张并且要公然表达斥责立场?一个现实的回答是,唯有如此,才能表现出现时的办报者与南都历史一刀两断的决心;唯有如此,才能表现南都今是昨非的新生姿态。公然斥责,是要乞求管理者“解锁”。

南都利用公号写打油诗,讽刺解读者是无事生非,所用词汇之粗鲁、所用表达之粗鄙,所用立场之难看,一定会遭到解读者同样烈度的鄙视。但要知道,这种公开表达的文字,在事实上担负着南都新生宣言的功能。对南都而言,特别需要取信管理者的一份新生宣言。

一九四九年王芸生执笔大公报《新生宣言》,“当此重大时代,在新民主主义的中国,《大公报》……检讨过去,开拓未来,也正是扬弃旧污,开拓新生。《大公报》同人对过去的错误,内心是愧疚的,今当新生,提高警惕,痛感责任,勖勉前进,努力为人民服务。”

尽管表达简陋,但南都对黑版解读者的嘲弄、试图以戏谑手法抵消政治化解读的说明文字,在某种意义上就相当于大公报的《新生宣言》。当然,王芸生的新生宣言是被接受了,这份在舆情乍起时的急就章,不惜自戕历史,能否被接受还有待观察。

自此而后,南都报在对待历史上明确了态度,读者当知晓明辨。但矛盾的是,南都一方面在自绝于历史,另一方面却又向读者求助。此前不久,南都奖报价提高到两元,这是在式微之下,对读者信任的最后一次攫取式变现,其对读者的矛盾心态可见一斑。

黑版风波显示,南都与读者在如何看待这张报纸上出现了深刻的分歧。读者依旧希望从报纸上找到证明自己信仰的东西,但南都对读者说:我们不提供信仰,我们来做笔买卖吧?南都正在逃离所有构成其历史声誉的东西,却要读者为他们埋葬信仰的行为买单。

在过去的办报历史中,南都读者不止一次地做出解读,一直向南都提出一个问题:不如我们来谈谈信仰问题吧?南都尽管保持沉默,但也深受这个问题的困扰。黑版风波中,读者再次提出这是一个信仰问题,在历史问题上焦躁不已的南都终于骂了回去。

简言之,黑版风波就是信仰问题与历史问题的“对话”,解读者问的是“南都你从何而来”,深受历史问题负累的南都敷衍说“没有历史这回事”。这是一种巨大的误会,一种深刻的伤害。报纸被锁定在“历史”,民众被锁定在“现实”,最好的解脱就是相互背弃。

这里也会有诡辩论滋生的空间。将解读者当成是一小撮读者,从而用“大部分读者”的概念来否决对黑版的解读。这是一种技术手段,但它起效面临困难,主要是这种看法体现了读者对南都的总体看法,南都要创造一个撇开历史荣誉的、纯粹的“现实”。

数年来,南都早已厌倦了历史,旧读者都没有意识到(更可能是忍受)这种嘲弄。黑版风波缘于对南都历史的残念,却成了一次驱逐读者的举动。这次风波洗刷后,残念也会断壁残桓。南都“新生”,它从现实的空白处出发。社会大势所映照下的这一“现实”,短暂且残酷。

2015/9/17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